- 八還辯見
- ﹝出楞嚴經﹞ 還者, 復也。 辯者, 分別也。 見, 即能見之性也。 八還辯見者, 以所見八種可還之境, 而辯能見之性不可還也。 此由阿難不知塵有生滅, 見無動搖, 而妄認緣塵、 隨塵分別, 故如來以心、 境二法, 辯其真妄。 言心則曰: 今當示汝無所還地; 言境則曰: 吾今各還本所因處。 此顯所見之境可還, 而能見之性不可還也。 遂以八種變化之相以辯之。 (梵語阿難, 華言慶喜。 ) 〔一、 明還日輪〕, 經云: 此大講堂, 洞開東方, 日輪升天, 則有明曜, 而言還者, 謂此講堂, 日出則明, 無日則暗, 是則明因於日, 故復還於日也。 然明是所見之塵境, 非能見之性也。 以塵境則有生滅, 見性元無生滅。 是故所見之明則可還, 能見之性不可還也。 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, 則不明時無復見其暗矣。 故曰明還日輪。 〔二、 暗還黑月〕, 經云: 中夜黑月, 雲霧晦冥, 則復昏暗, 而言還者, 以由白月則明, 黑月便暗; 是則暗因黑月, 故復還於黑月也。 當知所見之暗則可還, 能見之性不可還也。 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, 則不暗時無復見其明矣。 故曰暗還黑月。 〔三、 通還戶牖〕, 經云: 戶牖之隙, 則復見通, 而言還者, 以有戶牖則見通, 若無戶牖則不見通。 是則通屬戶牖, 故復還於戶牖也。 當知所見之通則可還, 能見之性不可還也。 若能見之性亦可還, 則不通處無復見其壅矣。 故曰通還戶牖。 (隙者, 戶牖之空處也。 ) 〔四、 壅還墻宇〕, 經云: 墻宇之間, 則復觀壅。 而言還者, 以有牆宇則見壅, 若無墻宇則不見壅, 是則壅屬墻宇, 故復還於墻宇也。 乃知所見之壅則可還, 能見之性不可還也。 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, 則無壅處不復見其通矣。 故曰壅還墻宇。 〔五、 緣還分別〕, 經云: 分別之處則復見緣, 而言還者, 謂有分別所對之處, 則有所緣之相, 若無所對五塵之境, 則無緣相而可分別。 是則緣屬分別, 故復還於分別也。 當知所緣分別之相可還, 而能分別之性不可還也。 若能分別之性亦可還者, 則不緣境時, 無復知其無分別矣。 故曰緣還分別。 (緣者, 繫也。 謂心緣繫色、 聲、 香、 味、 觸之五塵也。 所對之處, 即五塵之境也。 ) 〔六、 頑虛還空〕, 頑者, 無知也。 頑虛者, 謂無形相, 頑然無有知覺也。 經云: 頑虛之中, 遍是空性, 而言還者, 謂無形相之礙, 則遍是虛空, 若有形相則不見其虛矣。 是則頑虛即空, 故復還於空也。 當知所見之虛則可還, 能見之性不可還也。 若能見之性亦可還者, 則不虛時無復見其形相矣。 故曰頑虛還空。 〔七、 鬱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